出伏后35天易生病,做好五件事,秋天少受罪~

今年的伏天已结束

在夏秋交替的35天里

昼夜温差会逐渐加大

老人说的

“早上凉飕飕,中午热死牛”

正是此时写照!

气温忽高忽低

燥邪、寒邪最易偷袭

心脑血管风险飙升

别慌!

这份养生防病指南教你

润燥护心、安稳入秋~

出伏后35天易生病,做好五件事,秋天少受罪~

出伏到秋分,一年最凶险

出伏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,意味着全年最热的时段终止。

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,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,身体消耗很大。同时,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秋冬季,身体内部要聚集力量,做好各项储备。

此外,正值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,炎夏余热未消,天气处于高热状态,“秋老虎”仍旧虎视眈眈。

所以,出伏到秋分(今年8月19日~9月23日,35天)的这段时间,需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。

展开全文

出伏后35天易生病,做好五件事,秋天少受罪~

3类疾病易发生(复发)

01

呼吸道疾病

秋季对应金,也就是中医讲的肺。秋季气温降低、气候干燥,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,侵袭肺脏,引发感冒、鼻炎、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,其中鼻炎、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。

02

胃肠道疾病

肺和肠互为表里,肺受侵袭,肠也无法“独善其身”,易发生胃肠疾病,如秋季腹泻、大便干燥秘结、腹胀、消化不良等。

03

心脑血管疾病

秋季昼夜温差增大,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,血流减慢,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,诱发头痛、头晕、中风、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
出伏养生牢记5件事

1.重养肺

“出伏”之后,气候逐渐干燥,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,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

可多吃些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蚕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

2.少辛辣

韭菜、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。

西瓜、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,以免损伤脾胃。

3.重防病

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,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。

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,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,腹部盖上薄被,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。

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,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。

4.缓锻炼

进入秋季,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,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,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爬山、球类运动等都很不错。

可选择下午进行锻炼,此时人的运动中枢神经较活跃,适当锻炼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。

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,运动时间可适量延长,但要注意防晒避暑、循序渐进。

5.别乱补

秋补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,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。

但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、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,注意荤素搭配,营养全面,切忌暴饮暴食。

来源:陕西百姓健康